铜鼓文化
发布时间:
2019-05-31 15:44
来源:
新华网
铜鼓
铜鼓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器物。它产生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铜鼓曾经是少数民族中贵族才能拥有的,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河池最古老的民间神话故事传说中,铜鼓是一种神物,它的来源充满神秘的色彩。据统计,全世界铜鼓数量约有2400多面,河池现藏传世铜鼓就有1400多面,大至分布于东兰县、大化县、都安县、罗城县、宜州等地。河池铜鼓绝大多数是麻江型、极个别为冷水冲型和遵义型。河池铜鼓其数量之多,类型较广,荣誉为“世界铜鼓之乡”。历史以来,铜鼓的用途也从单一性到多样化的转变,铜鼓是由铜釜演化而来,成为独立乐器,才具有了打击乐器的特色,因其影响度大,传声远,便于召集部众,传递人间信息,也用于军队指挥作战,也被古代人民认为能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神物,其响亮的声音参与跳神与娱神的活动,铜鼓发展成熟后,作为权力重器、礼器和神器,广泛用于陈列、集众、盟会、战阵、祭祀、娱乐等场合,它具有避邪、祈福,能保家护宅的意义,并融入寻常百姓的社会生活中,作为音乐舞蹈的伴奏乐器,敲打铜鼓以保平安,节日、喜庆、入新房、婚嫁时,聚众击铜鼓以示庆贺,迎接贵宾隆重敲打铜鼓以示欢迎,在古代一个寨子共拥有一面铜鼓,称之为“镇寨之宝。”史书记载:“有鼓者号为部老,群情推服。”敲打铜鼓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铜鼓用途广泛,是人民生活的吉祥物,铜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铸造铜鼓的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质,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与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鼓图案释(按从里往外的顺序):
1、太阳纹:太阳纹,即鼓面中心作为敲击点的略微隆起的圆饼状及其向周围辐射“光芒”的纹样(早期万家坝型铜鼓太阳纹仅为圆饼状)。用太阳纹作为艺术装饰与古代社会人们崇拜自然神有关。中国南方古代民族有祀日习俗,北齐魏收的《五日》诗曰:“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指太阳)。”在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有粤人于二月十三祝融(即太阳)生日击铜鼓娱神的风俗。祭祀太阳在原始社会是一种巫术礼仪,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统治者主持祭日盛典,并赋予了自然神以社会属性,把太阳比作君主,用以神化自己的统治。因此。古代铜鼓鼓面中心饰以太阳纹,既反映了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也表现了铜鼓转变为权力象征后统治者神化自己统治的用心。
2、翎眼纹:此纹为铜鼓的精灵,灵魂所在。有的边线螺纹上卷,像鼻子,下部芒线像一排牙齿。倒过来看,则像鸟眼和脑后的翎毛,故称翎眼纹。
3、家畜家禽纹:家畜家禽纹是铜鼓常见的动物纹饰,代表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所以,人们把作为呼风唤雨神灵化身的青蛙铸造于铜鼓之上,遭遇天旱时便祭祀蛙神求雨。
4、螺纹:用于鼓面装饰作用。
5、乳钉纹:乳钉纹实际上是突起的圆点纹,民间铜鼓使用中,有的村寨以此作为划分公、母鼓的依据,认为两晕乳钉纹的是母鼓(此面为三晕公鼓)。三晕乳钉纹是公鼓,有的村寨从另一角度来数,以乳钉纹的多少定吉凶。
6、“回”纹:回纹用于鼓面装饰作用。
7、钱纹:钱纹有圆廓、方孔、弧线、角线等构成,有“五铢”钱纹、“四出”钱纹、“五”字钱纹等形式。钱纹是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上的重要纹样。钱纹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常见于古代各类铜器以至墓砖上。古代铜鼓的钱纹应当与这种传统装饰有关。南方古代民族在铜鼓上装饰与中原地区一致的钱纹,反映了秦汉统一南方后,南北两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8、鱼龙纹:鱼龙纹(鱼龙献珠纹),鱼龙共舞。象征着万代进宝,永世家财,吉祥如意,年年有佘(鱼)。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新闻
7月13日,来自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的“亲子团”走进环江毛南民族自治县,近距离接触当地古老的铜鼓铸造工艺,独具特色的花竹帽编织和毛南特色美食,感受毛南族特有的文化内涵。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3日,来自广西河池市金城江的“亲子团”走进毛南族的发祥地环江县下南乡。7月13日,一名来自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的游客在展示非遗铜鼓。7月13
2019年8月5日清晨,打击乐组再次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乡出发,前往上朝镇韦氏仿古铜鼓制造厂进行更深入地学习。 今日出行时,晴空万里,一洗如碧。远方的山岭连绵起伏,路途虽远,但路途上的风景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有时远山山顶漂浮着一条长长的云雾,如白龙般盘踞,自高处俯视人间。这样的景象,为长住都市的项目组老师与学员所罕见。此时,众人心绪如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言,沉浸在自然山水之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