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鼓 神 韵


八 鼓 神 韵

八大类型铜鼓的简介(铜鼓发展史)

根据铜鼓形状和纹饰特征,铜鼓可划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 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共八种类型。各类型铜鼓流行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相对集中的地域,它们之间或具有前后承传递变关系,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以及民族历史的真实写照。

 

早期铜鼓——万家坝型铜鼓

大约在公元前八世纪,即春秋时代早期,生活在云南中部地区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即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其特点是:鼓面窄小,鼓胸特别膨胀,鼓足短,足径大,体型小而略扁;器壁浑厚,器表粗糙,有的通体无纹,有的装饰稚拙简朴的花纹,包含着后继铜鼓装饰艺术的萌芽。大约经历了三百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区,此外,在广西西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国北部也有此型铜鼓发现,说明早期已有铜鼓开始向东、向南发展。

 

成熟时期铜鼓——石寨山型铜鼓

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一世纪,即战国初期至东汉时期,是铜鼓的发展成熟期。早期铜鼓东传到滇池周围,这里的滇人在造型和纹饰上对铜鼓进一步美化,铸造了精美绝伦的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此类型铜鼓对称和谐,装饰华丽,象征滇王及其他“邑君”、“侯王”的统治权威。其中的羽人舞蹈、划船、捕鱼、祭祀、砍牛等写实画像,再现了当时南方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此时,通过大江大河,铜鼓继续向北、向东、向南三个方向发展,分布范围迅速扩大,云南、广西、贵州、四川以及越南北部成为当时铜鼓的主要流行地区。

 

鼎盛时期铜鼓——冷水冲型铜鼓  北流型铜鼓灵山型铜鼓

继石寨山型铜鼓之后,从公元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即东汉至唐代,是铜鼓的鼎盛发展时期,各类新型铜鼓异军突起。生活在广西浔江流域的僚人铸造了鼓面有各种立体装饰且纹饰高度图案化的冷水冲型铜鼓;与此同时,生活在广东、广西交界云开大山区及其周围的俚人,创造了体形硕大、几何花纹丰富多彩的北流型、灵山型铜鼓。这个时期,种类型铜鼓争奇斗艳,崇尚体形魁伟和纹饰的神秘色彩,反映了铜鼓象征统治权力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冷水冲型铜鼓  以广西藤县冷水冲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由石寨山型铜鼓发展演变而成,流行时代约为东汉初至北宋年间(公元1世纪至公无12世纪)。其最大特点是:花纹密集且高度图案化,立体装饰丰富。

北流型铜鼓  以广西北流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流行年代约为西汉至唐代(公元1世纪至公元8世纪)。其特点是:体积高大厚重,鼓面大于鼓胸,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鼓腰缓缓收缩,附环耳;遍体饰以精细的云雷等几何花纹,鼓面的立蛙一般瘦小无纹,鼓面背部有调音铲痕。

灵山型铜鼓  以广西灵山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流行时代约为东汉至唐代(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其造型与北流型铜鼓大体相似,亦崇尚高大,鼓面背部也有调间铲痕。

晚期铜鼓——遵义型铜鼓  麻江型铜鼓  西盟型铜鼓

唐宋以后(即公元10世纪以后),铜鼓铸造逐渐走向衰落,其明显特征是,铜鼓体形逐渐变小,花纹逐渐变小,花纹趋向简单,铜鼓的礼器作用逐渐削弱,而变为民间的伴奏乐器。由于乐器功能的加强,此期铜鼓经一衰落以后,又恢复大量生产,以满足民间的大量需求。此斯铜鼓的装饰艺术具有开放和创新的特点,广泛吸收内地汉文化因素,道、佛艺术纹样盛行,并结合本地习俗上加以创新,纹饰造型兼具抽象与写实,形成清新活泼的装饰艺术风格。

遵义型铜鼓  以以贵州遵义杨粲墓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是冷水冲型向麻江型铜鼓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流行年代为宋元时期(公元10世纪至公元14世纪)。其特点是鼓面青蛙塑像消失,体形变小,花纹精简。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麻江型铜鼓  以贵州麻江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是遵义型铜鼓的后延续。其铸造年代为南宋至清代末期(公元12世纪至公元19世纪),当代壮、瑶、苗、水、布依、彝等民族仍在使用。其特点是胸、腰、足无明显分界,而在鼓腰处有起一道凸棱将鼓身分为上下两段;主要花纹有太阳纹、游旗、附录、十二生肖、人物、花草、吉祥语和纪年纹等,也得到了汉化的冲实。此鼓贵音质洪亮,外观精美,实用性强,贵州分布较多。

西盟型铜鼓  以云南西盟佤族地区仍在流传使用的铜鼓为代表而得名,其铸造年代约为唐代中期至清代末叶(公元8世纪至公元20世纪)。其早期形态的装饰受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的影响较多,后期后期形态则多具有当地民族的风格。

   

历史文献:

“绿水暧清萍,湘潭万里春。瓦尊迎海客,铜鼓赛江神。”——许晖《送客南归有怀》

“铜鼓赛神来,满庭嶓盖徘徊。水村江浦过风雷,楚山如画烟开。”——温庭筠《诃渎神词》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孙光宪《菩萨蛮》

   

铜鼓权力的象征:

史书记载:“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

《隋书·地志》:“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欲相攻则鸣此鼓,到都如云。”

《广州记》:“俚僚人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

《明史刘显传》:“得鼓二三,便可偕号称王,击鼓山颠,群蛮毕集。”

   

相关新闻


走进毛南山乡 感受非遗文化

7月13日,来自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的“亲子团”走进环江毛南民族自治县,近距离接触当地古老的铜鼓铸造工艺,独具特色的花竹帽编织和毛南特色美食,感受毛南族特有的文化内涵。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3日,来自广西河池市金城江的“亲子团”走进毛南族的发祥地环江县下南乡。7月13日,一名来自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的游客在展示非遗铜鼓。7月13


国之重器 铜鼓铸造

2019年8月5日清晨,打击乐组再次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乡出发,前往上朝镇韦氏仿古铜鼓制造厂进行更深入地学习。   今日出行时,晴空万里,一洗如碧。远方的山岭连绵起伏,路途虽远,但路途上的风景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有时远山山顶漂浮着一条长长的云雾,如白龙般盘踞,自高处俯视人间。这样的景象,为长住都市的项目组老师与学员所罕见。此时,众人心绪如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言,沉浸在自然山水之中。如

%{tishi_zhanwei}%
图片名称

广西环江韦氏铜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8077880888

形象店: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桥东路333号

 

联系人:韦先生

图片名称

扫一扫,加我微信

Copyright © 广西环江韦氏铜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O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