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铜鼓“出山”记
发布时间:
2019-05-31 15:42
来源:
新华网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和他的30多名伙伴,经过10个月的不懈努力,在大山深处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上朝韦氏铜鼓厂造出了直径6.68米、身高2.8米、重达50吨的巨型铜鼓。为了把这个“庞然大物”运出大山,让更多的人一睹巨型铜鼓的真容,6月12日,经过环江县公安、交警、公路及沿途各乡镇的通力协作,历经7小时20分,巨型铜鼓顺利出山,成功运抵县城花竹帽广场。
天气原因铜鼓提前启运
根据环江县的统一安排,铜鼓应于6月12日开始出厂,运往县城的花竹帽广场。但在6月8日,气象部门通报称,10日至12日上朝村周边将会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建议铜鼓厂方面做好应对工作。
韦启初告诉记者,因运送铜鼓必经之路上有一座漫水桥,如果被雨水淹没或有山洪爆发,如果届时运送铜鼓的货车将无法通过漫水桥,就会影响到县里的统一安排。为了保险起见,他就决定把运输过程分开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赶在雨天到来前,把铜鼓运过漫水桥路段,存放在4公里外的朝口加油站;第二阶段就是12日早晨由朝口加油站运往花竹帽广场。
6月9日中午,两台重型吊车到达铜鼓厂后,先一起协作将竖立着的铜鼓放平,再吊装平放到重型货车上,然后把4块30厘米长、20厘米宽、2厘米厚的钢板焊接到铜鼓前后两侧的厢体,将铜鼓牢牢固定。当天下午16时,在一阵鞭炮声中,载有50吨重铜鼓的货车缓缓驶出铜鼓厂。在通过漫水桥的时候,由于桥面很窄,且桥头的坡度较大,增加了车辆通行的难度。韦启初安排两个人在前面指挥、引导,并且使用一台铲车在前牵引,才顺利通过漫水桥。
而通过一处铁路桥则是更大的难题,因为桥底路面的宽度和桥梁的高度与货车上铜鼓的宽度与高度的差距都在10厘米左右,限制增加了困难,一不小心就会被卡住。货车驾驶员卢国林说:“通过时,可供转弯角度位置很窄,桥东两侧和高差都要精确到厘米,通过前我们把路桩、危险桩移动到路的最边缘,并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最后铜鼓是紧贴着桥梁通过的。”
一路通畅顺利运抵县城
6月12日凌晨时分,环江境内普降中到大雨,增加了铜鼓运输的难度。韦启初说:“由于提前对沿线的路况进行了周密的勘察,清理了沿途可能影响车辆通行的一切障碍,下雨不会影响到铜鼓的运输。”6时6分,在4辆警车的引导下,运送铜鼓的大货车从朝口加油站出发,按照规定的“华山—洛阳—环江城北环城路—花竹帽广场”的路线行驶。
由于朝口加油站到洛阳镇路段都是山区公路,上坡、弯道较多,卢国林全神贯注,谨慎驾驶。在通过几个陡坡路段时,货车自行无法前行,后在铲车的牵引下,均顺利通过。在通过洛阳镇玉合村路段时,负责开道的警车发现了一棵直径20厘米倒伏在路面,车辆无法通行。韦启初立即派儿子韦福新带着油锯,对树木进行切割、搬移,迅速清理了障碍物。
让人感动的是,运送铜鼓货车经过的村屯,无数的村民冒雨迎送铜鼓。在洛阳镇,很多群众还在雨中挥动着手里的彩色纱巾,翩翩起舞,迎送铜鼓。还有的群众燃放起鞭炮,恭迎心中的圣物——铜鼓。
下午13时26分,历经7小时20分整,运送铜鼓的货车平安抵达花竹帽广场的路边,等待基座安装完毕后,再进行铜鼓的安放。据了解,铜鼓的基座是由4头大理石雕刻憨态可掬的“神牛”为主体造型,每头“神牛”的重量达25吨重。截至6月13日19时,基座的打磨和准备工作还在紧张地进行中。预计将于6月14日进行铜鼓的安放工程。
2016年1月16日,由韦启初设计制造的面径为4.198米,身高2.595米的铜鼓,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大铜鼓称号。今年的6月29日,韦启初设计制作的这面面径为6.68米、身高为2.8米的双面铜鼓将挑战他自己保持的世界最大铜鼓吉尼斯纪录。
据了解,这面巨型铜鼓是2017年环江县成立30周年县庆期间集资铸造而成。通过铸造此铜鼓,向世界展环江县悠久的历史文化,进一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铜鼓铸造技艺,也将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环江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助推环江建成生态宜居、休闲养生、文化绚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高环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关新闻
7月13日,来自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的“亲子团”走进环江毛南民族自治县,近距离接触当地古老的铜鼓铸造工艺,独具特色的花竹帽编织和毛南特色美食,感受毛南族特有的文化内涵。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3日,来自广西河池市金城江的“亲子团”走进毛南族的发祥地环江县下南乡。7月13日,一名来自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的游客在展示非遗铜鼓。7月13
2019年8月5日清晨,打击乐组再次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乡出发,前往上朝镇韦氏仿古铜鼓制造厂进行更深入地学习。 今日出行时,晴空万里,一洗如碧。远方的山岭连绵起伏,路途虽远,但路途上的风景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有时远山山顶漂浮着一条长长的云雾,如白龙般盘踞,自高处俯视人间。这样的景象,为长住都市的项目组老师与学员所罕见。此时,众人心绪如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言,沉浸在自然山水之中。如